2019 CIOC全国CIO大会5月23日在乌鲁木齐盛大举办,来自全国的众多CIO共聚一堂,最接地气的观点、最实用的实战经验、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产品在此汇聚,碰撞出属于CIO的精彩火花。
以下为现场速记。
蓝思集团CIO陈运华
陈运华:尊敬的各位CIO们、各位专家们、各位嘉宾们,下午好!我是蓝思科技集团的陈运华,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CIO大会。湖南CIO协会是去年才成立的,我和另外两位朋友三个人一起来参加这次活动,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全国大会,第一次到这个大会来取经。首先要感谢主办方企业网D1net,感谢范总,让我们在新疆从各位专家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代表湖南的CIO们,诚挚邀请各位到湖南来做客,特别是诚挚邀请赵总来做客。现在正好是长沙吃小龙虾的季节,我们湖南人吃小龙虾特别会吃,已经快要把湖南的小龙虾吃灭绝了。现在我们湖南的小龙虾需要往周边各省去进口,所以特别邀请赵总,下次不要再把我忘记了。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的融合,如何助力实现自动化智能工厂。具体的技术我今天不再讲了,我主要是分享是怎么做的,因为今天有很多专家在这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具体探讨技术的问题。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蓝思科技是以研发、生产、销售高端视窗触控防护玻璃面板的企业,目前在湖南、广东、越南有工厂,总人数目前已经超过了11万人。说到这里可能还有一些朋友是不太了解我们公司的,我直接拿手机出来可能大家会明白一点、清晰一点,以某国产手机为例,它前面这块玻璃很有可能是我们做的,后面这一块也可能是我们做的,还有摄像头和指纹可能是我们做的,并且玻璃下面的触控可能也是我们做的,而且我们的市场占有率特别高。在座各位每天都在跟我们公司亲密接触,指尖天天在屏幕上滑动,可能滑动的就是我们的玻璃。目前全球知名品牌的手机都是我们的客户,市场占有率现在已经排到了第一,所以可以想象我们公司的产量有多大。
另外,我们公司是做手机的,这是手机的外观件,一款手机有可能从研发到上市经历1到3年的时间,所以在下面的分享里面我会用很多网络图片。蓝思科技非常重视智能制造,不但有多个自动化团队,而且还有自动化及机器人的工厂,目前我们的工厂生产的自动化设备超过了30亿,这个主要是供我们自己使用。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目前我们公司信息化团队大概有500人,我们的团队和其他很多团队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们的团队主要分工有系统集成、弱电施工、软件硬件开发、系统实施、项目管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工业视觉以及工业大数据、3D仿真、甚至还有人工智能。所以说,在各个方面全部是跟我们自身的工厂业务相关的,其实500多人是由几十支小而精的小团队组成的。
同时为了更好的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们在去年信息化团队里面还成立了一支特殊的自动化团队,这支自动化团队是一支有信息化基因的自动化团队,同时他也是一支有自动化基因的信息化团队。我们既可以做设备,同时又可以改设备,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实现自己的设备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对接,甚至做到以往的设备厂商所做不到的改造。
蓝思科技作为一个人多、设备多、系统多的大规模生产型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储备,而且现在的手机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特别是我们手机行业是上量快、下量快,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可以产生利润的。因此,公司对于信息化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第一要提升效率,要缩短生成周期,要提高柔性,从而降低成本。这里说的提高效率并不仅仅是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我们信息化团队还要做设备上面的一些改造,帮助设备来提升它的性能。我们还碰到过一些案例,设备厂商这个程序是外包出去做的,到最后我们发现它可以改造,所以我们把设备的程序要过来做优化。其实很多人觉得为什么这是信息化团队来做?因为信息化团队相关的一些逻辑性可能比工业自动化团队的能力更强一些。
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在过去的几年主要分为几个阶段。首先第一个阶段是纯信息化的阶段,也就是跟很多企业还是比较类似的,就是用传统的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生产管控。第二个是工业自动化的阶段,我们认为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技术融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工厂,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工业互联改造才有可能实现设备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控制,做好更好的数据收集和智能控制工作。在这里我们信息化团队就非常重要,在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因为我们自己有这个团队,正因为我们自己的信息化团队具备工业自动化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做设备互联之后,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我们该怎么去建立我们的工业大数据团队,也就是我们第三个阶段智能化,我们再做智能化的时候建立了几个团队,去年建立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并且我们去年还找了各个厂商,联想、华为都有参与,我们去年大概购买了30多台GPU服务器,大概GPU有上百块,主要用于工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为了实现融合,我们需要一个个工厂去试点,其实在蓝思工厂有很多,所以难度是非常大的,工厂多,上量快、下量快,意味着管理层的变动也非常快。我们在这个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各个系统如何整合的问题,其实每个系统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每个系统之间的数据都是要交互的,这个时候数据如何互联互通,数据如何做到标准统一,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光MES就有4、50套,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工厂多、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工厂有不同的管理要求,所以在MES这一块是需要进行单独定制的。正因为如此,有信息孤岛的风险,很多系统特别是我们在早期的一些HR系统就有信息孤岛的情况。
我们在做PM的时候,这个项目比较特殊,大部分企业PM都是由研发团队去做的,但是在我们公司PM项目是由信息化团队来做的,我们为了做这个项目,我们非常清楚,我们的研发团队大概有6个,如果说把所有研发团队叫过来做标准统一,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自己有自动化团队,同时我们有自动化能力,也具备研发能力,我们非常清楚各个研发团队是怎么回事,我们就自己把PM项目做起来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都是由信息化团队做的,这个在全国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点。如果不是统一来做,到最后有可能是各自为政。
系统的深度也是会有一些问题的,如果说分到各个业务部门去做,深度会有一些问题。在当初各个系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景下是上得比较匆忙的,只是满足了当前的要求,很多系统还没有来得及梳理具体情况,工人都没有明白,你就可能已经把它上线了。我很同意刚刚杨总讲的,规划很多,变成了鬼话,我们也是有同感。所以在我们公司有很多项目不求大而全,因为大而全的项目反而很难验收,很难实现,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变动比较大、产品切换比较快的工厂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信息化团队内部几年前就启动了一个“星火计划”,为什么叫“星火计划”呢?因为我们去毛泽东故居的时候想起伟大的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在做信息化项目的时候,因为大部分是做管理变革,任何一个信息化的项目其实都会遇到很多阻力,并且还有很多问题是因为理念不同而导致无法入手,所以在这个时候“星火计划”就非常有必要。在我们的“星火计划”分为了三步:
第一步也是和毛主席有一定关系的,就是广泛开展游击战,就是找试点,各种手段,可以说坑蒙拐骗也不为过,只要把试点搞成,小而精的试点只要搞成我们都会去试,到最后我们现在有几百个试点,以点带面。
第二步是内部练兵,培养和储备未来我们可能用得到的技术人才,比如说我们在4年前开始储备了自动化团队、嵌入式开发团队。
第三步很重要,就是打入敌后,偷偷培养业务部门的关键人员,我们有一个办法,我们发现很多是两口子在公司的,碰到一些比较难啃的怎么办?比如说我们的HR这一块比较难搞,我们把HR总监的老婆放到我们部门来,并且让她负责OA,这就自然解决了。如果她负责OA,他老婆负责OA,今天组织结构有问题,她就会回去跟她老公念,特别是在家里面男人和女人思想总有一个统一。我们还有一个生产高级副总也比较难啃,怎么办呢?我们就把他老婆调到我们部门来,让她负责供应链。特别是把她调过来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的采购流程顺了。
另外在战略、管理和执行的匹配上,光有刚才那几点还不够,那是一些歪点子,把它实现了。最关键的是之前讲的打游击,我们老板经常找我,在外面看到一个什么东西就跟我说那个东西我们能不能做,我说那个东西已经试点了。再比如说客户跑过来要求怎么做,看似是一个技术很难的项目,但是我们跟客户沟通之后,发现我们几年前有很多技术难点已经攻克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广泛打了游击战,种下了星星之火,星星之火一点就着了。前段时间公司成立了智能制造推进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后就有各个高管还包括公司的董事长和副董事长参与进来了,我们团队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智能制造团队,由一个信息化团队升级为智能制造团队。
我们也有一些反思,为什么搞这些小的试点呢?因为有一些项目做得大而全,但是也有可能实际上它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生产需要。所以我们也觉得不能为了做信息化而做信息化,智能制造也不是目的,所有的手段及时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为了提升产品的品质,缩短交付周期。所以我们就需要自身做变革,同时我们自己的信息化团队也需要做变革。
坚决不在落后的管理上搞信息化,也坚决不在落后的工艺上搞自动化,不在不具备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上搞智能化,所有的东西和条件都要具备,过去种下得这么多星星之火,我一定可以燎原才把一大片点着,而不是某个领导跑过来说我要搞就搞,我要先看一看有没有这个条件,能不能成功落地,我过去这些案例能不能支撑我们把它跑下去。智能制造要以创新全新客户价值和最佳用户体验为最高宗旨,要协网络和生产集合,从自动化工厂过渡到信息化工厂再到智能化工厂。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过去几年种的一些星星之火,我先讲大数据平台,为什么先讲大数据平台呢?我们有很多数据采集过来没有用,必须要先进行分析,为了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以及未来的生产制造做好准备,所以我们搭建了工业大数据平台。主要是提高数据的整合能力,加强数据的管控能力,以及把数据集中存储,打通数据的任督二脉。有了大数据平台之后,我们的数据治理也很方便做了。这是我们公司的大数据平台架构,大数据平台主要分几个功能,远程控制、数据分析中心、智能终端应用、3D可视化等等。
这是我们在平台上做的一些报表,比如说右下角可以看到我们所有设备的状态,灰色的是停机的,红色的是异常的,绿色的是生产的,这个是实际数据,所以我们的同事打的马赛克有点严重,有点看不到。比如说左边这个案例是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做出来的项目,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项目呢?我们的工序对员工的操作遵守非常重要,比如说一个模具里面产品能不能放平整,如果有一片放不平整,几十个产品都会报废,并且报废之后还要花一个多小时把设备进行清机和清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员工就会选择瞒报,干脆就不报了,不告诉你。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工厂和集团都是有处分的,有指标,所以主管也会选择瞒报,最后的结果是有可能这个工厂、这个工序有200个异常,最后瞒报到只有20个。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采集回来之后,我们把海量的数据进行样本分析,把有标记的异常数据打标记,我们做了一个数据建模,最后用这个模型它会自动跑出来说这个有没有异常,每天报告出来可以直接看得到,每天发生多少次异常、这个工厂发生多少异常,我们在上面进行了智能改造,做了设备智能互联和智能分析。另外是炒机,比如员工异常1次罚50,异常10次可能就会开除,对公司产生的价值还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还建了一个微服务平台,本来范总跟我讲今天要分享微服务平台的,但是我觉得今天有很多厂商,可能厂商有的方面比我们要专业很多,我今天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下次有针对性的做一次交流可能会更好。为什么要建微服务平台?其实有一些人是不太理解的,他觉得这个微服务平台非常庞大。但是在我们公司微服务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公司的系统非常多,而且我们公司还在发展期,每天在不停的上系统,像今天应该大概有30个系统在同步实施。所以如果说我们不做微服务,有可能系统一多维护成本就非常高,另外我们也需要大量的运维人员。第二,微服务可以实现系统和系统之间的共享,而且这个是天然的,它本身是在一个平台里面。第三,微服务一旦出现了问题,它是可以自动发现并切换的。第四,微服务统一了平台、统一了入口,可以实现快速的业务分发,在这个节点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会影响我们的使用,并且在版本发布的时候也可以让业务不中断。
这个微服务结合大数据平台和ESB总线,这是在我们的微服务平台上的一些监控界面,这是K8S。从这里可以看到每一台服务器的服务问题。我们已经在每一个园区都有一个运维监控中心,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业务情况。这个是我们的物联网项目,这个物联网项目我们也是在3年前启动的,其实这个就是基于嵌入式开发板来做的,后面我们研发了一款属于自己的超级盒子。在超级盒子上面,我们把设备的各个协议都放进去了,因为我们公司的设备多,大概有5万多台,种类也多,大概有6、7千种,这样对于介入能力要求就非常高。我把这个图片换掉了,不是长这个样子的,为了好看一点。我们会有一个战情指挥室,主要是反映各种情况,我们下一步会针对检测数据做人工智能的分析。
这是一个案例,这是我们的设备外形。它会有一些曲线,比如说绿色的是上线,黄色的是下线,它不能超过这个值,比如说我们看到左边这个是出现了异常。这个是工厂里面车间产线的看板,可以看到也是以绿色、红色等来表示的,黄色是代表待机,红色代表异常,灰色是代表不在线。右边这个图是我们做的一些CAE的事情。同样的在首页上面也是可以看得到我们的一些生产情况,这是我们做的改造项目。原来它是不联网的,我们做了工业互联网改造以后,设备调参只需要在手机上面调。
以往一条线可能需要2个人24小时在那里看着,后面我们改完之后一条线只需要1个人,而且晚班可以不安排人,回家以后在手机里面调就行了,有异常手机会报警。并且我们还有一个功能是最优曲线,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分析,让生产曲线始终保持在这个范围之内,这样就保证了我们工厂在生产蓝宝石的时候保持在最优的生产状态。而且这个生产状态是由后面大量的服务器做计算的,因为本身设备不具有这么大的计算能力。
我们的物联网平台,现在改名叫工业互联网平台,它首先具备的是采集功能,其次是建模功能,再次是分析功能,还有UI界面。比如说第四张图片就是我们的数字双胞胎,我们在监控室所看到的设备状态和我们在产线实际的设备状态是一致的,他不需要再到设备旁边去,他可以直接在这个界面上看的到,并且还可以做3D仿真模拟、做漫游。用这个数据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据拉出来做一个类似于飞行驾驶员的模拟软件。这个设备对于操作工艺要求非常高,以往培养一个技术人员大概需要花半个月时间,如果说这个技术人员的技术不到家,就有可能导致长出的晶球不合格,导致机器损坏。所以我们做了一个3D仿真的模拟教育软件,所有这一块的员工必须在我们的模拟软件上面培训、考试,合格之后才能上岗作业。
这是我们把一些自动检测设备接入我们的平台,以往设备检测的时候需要靠人工去分析,现在这么做之后,我们可以自动下发检测程序到设备上面,并且测完之后可以自动出检测结果。通过数字化建模和智能控制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信息的统一管理、协同管理,真正实现有效的协同。当前其实还有很多信息化团队,从湖南的调研来看,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信息化团队是不太被重视的,甚至认为是一个边缘部门。我们的信息化团队在湖南有一些CIO是做财务出身的,也有一些有可能莫名其妙的就被安排做了CIO,这种情况也有。
但是我们蓝思非常清楚,信息技术肯定是在引领一个新的工业革命,数字化和智能化肯定是大势所趋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信息化团队,也离不开自动化团队。特别是5G来临,肯定是要加速我们的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的融合,新的工业革命会因为5G而加快。我们是这么认为的,首先只有工业自动化团队具备了信息化基因,或者信息化团队具备了工业自动化的基因,才有可能把信息化和工业自动化融合做好,才有可能实现更好的数字化,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所以在这里还有很多其它的东西,我不再拿出来看,因为太敏感了,又来不及做这个文件,等下一次我把它透明之后再分享给大家。
最后,祝大家试点的种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谢谢!